部分陶瓷厂提前停窑 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低迷难振的国内市场、反倾销多国“围攻”、飙升不止的生产成本等因素,使不少陶瓷企业在今年提前停线停窑。佛山陶瓷行业协会会长戴一民认为,加强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可助企业突围。有企业高管认为,市场蓄能期过后,市场需求仍有爆发的可能性。

■现状

部分厂家提前停窑

“由于成本提升、渠道萎缩、经济形势不济,必定会有一些工厂承受不住压力提前停窑,今年更加明显,甚至会提前。”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树龙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四川、江西、山东等地区的部分陶瓷工厂已经停窑。“四川地区甚至停了一半。”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曾德朝说。今年产业转移后,留在佛山的陶瓷厂不多,然而也不能幸免市场“消化不良”带来的压力。“佛山也有一些迫于库存压力而停窑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就连大企业也难以应付这样的困局。

今年,整个新明珠陶瓷集团销售量仍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江西、广东部分生产线已经停产。“今年整体产能同比去年增长了50%,但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相对于萎靡的市场,产能有点过剩了,难免不受影响。”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重光说。

国内国际环境显得十分疲软,受房地产的持续调控影响,地产商的推盘密度减小,大部分消费者看着房价未“跌停”都不出手,处于观望状态,消费节奏放缓,整个市场“波澜不惊”。“双方处于价格博弈阶段。”李重光这样描述当前的市场现状。

■剖析

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陶瓷行业局面不容乐观。此前,有业内人士称,70%至80%的陶瓷企业都提前关停了生产线。对此,戴一民表示,七成或者八成这个数字不准确,市场并没有不景气到这么严重。

“今年的市场困难是困难,市场有高有低也是正常现象。行业内不少企业的销量以两位数增长。”而针对反倾销政策导致出口销量下跌,从而影响整个陶瓷行业产能与销量的矛盾剧增的说法,戴一民认为整个局面还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根据海关的数据,佛山生产的陶瓷砖用于出口的占总产量的20%左右,而出口欧盟的产量占我国瓷砖总出口量的8%-9.5%,占我国瓷砖出口总值的10%-12%,也就是说出口欧盟的瓷砖只占佛山瓷砖总产量的约2%到3%。“即使出口欧盟的量下滑了,但对总销量的影响有限。”

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对这种市场现状表示理解,同时对现状的改变持有信心。“成本高涨、销量下降,企业就会考虑是否减少生产,这也是市场规律导致的。”郑树龙说。

虽说明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但国内对陶瓷砖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这种需求什么时候爆发只是时机问题。“国内消费者不是没有购买力,而是大家都在博弈,等待最佳出手的时机,毕竟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博弈中,消费者还是处于弱势,相对被动。”按李重光的分析,当前可谓是市场需求的“蓄能期”,爆发之时或又是一次市场“苏醒勃发”的时候。

应对

创新与渠道整合是王道

对许多陶企来说,停产只是权宜之计,以暂时应付资金回笼和产能消化。“但停线不是最好的办法。”李重光告诉记者,新明珠集团对停下来的生产线进行设备改造,通过自主生产创新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质量、占领高端市场。新明珠的做法得到了行业协会人士以及同行企业的认同。

“企业计划增加12条窑,加大生产线的投入解决产能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广东高微晶科技有限公司吴启章称,实际上,高端微晶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的销售额增长超过100%。

其实,无论是金舵陶瓷重磅推出的“星期7”品牌,还是鹰牌陶瓷推出的“晶聚合”产品,都传递一种信息:高端市场潜力无穷,是当前不少大企业纷纷争夺的一大战场。“通过产品、营销、渠道、服务的差异化战略,走高端化路线,才能避免在洗牌中被淘汰。”金舵陶瓷集团董事长罗有成说。

郑树龙则建议,通过渠道的转型整合,走商业地产、政府工程以及农村三四级市场也不失为一个良策。

  话题2:地板企业:外遇狼内遇虎 生存还是毁灭?

  60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迪拜五大行业展

  租赁中高档家具已成为潮流

  揭露橱柜装修市场最常见4大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