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古今中外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被称为“版本”。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为保存版本,保存版本就是保存历史、保存见证文明的“金种子”。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张

图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自去年7月落成以来,中国国家版本馆备受关注。因为版本之于文明印记的重要,也是因为分列四地的版本馆建筑自身,有着令人好奇并向往的魅力。

它们依循在地风貌顺势而成,呈现各自不同的气韵,它们是连接过往与未来的通道,凝练出各位建筑大家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思考与当代表达。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张

图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燕山,中央总馆文瀚阁,秦岭圭峰山,西安分馆文济阁,良渚,杭州分馆文润阁,凤凰山,广州分馆文沁阁。

分列四地的四组版本馆建筑,代表着不同区域之间共通的时代精神。由于承载共同的使命,因而这些建筑天然具备着相互关联映衬的总基调。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张

图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现实与理想,建筑大师们以规划和设计为手段,在同一个命题下,分别给出了值得细细琢磨的答案。

本文作者、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研究者殷智贤,在走访与观察中,与版本馆及其建筑设计师们面对面,为我们逐一解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版本馆建筑——

以下内容采访及撰写/殷智贤

本期赏鉴:

中国国家版本馆

杭州分馆(文润阁)

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落成,设计者是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

他们的设计立意是希望这次的设计实践将以宋代传承下来的《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建造向现代再推进一步,以找到中国传统建造和现代建造的对接口。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5张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依山傍水因势而成摄影 陆文宇

这个志向是宏伟的。而真要实现却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省不得半点工夫。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传统”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保守、落后、阻碍中国发展的代名词,凡是和“传统”有关的理念、标准、技术一度被漠视甚至被否定,但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存续历史,如果对历史传承轻率地弃之不顾,既是对往昔积累的辜负,也是竭涸了我们本有的文化资源。

王澍和陆文宇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建筑思想、审美、技术的继承和发扬,这一次,更因为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选址落在了良渚——这个中国上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本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与王澍和陆文宇的理想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呼应。于是他们将版本馆的建造当作中国营造法式现代升级的又一次良机。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6张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鸟瞰摄影 Laksanastudio

01

接续传承是一道选择题

观念建造审美

在今天,我们谈中国建筑传统的时候,通常会用《营造法式》作为一个标杆,但是《营造法式》如何进入中国当代建筑的建造体系,是一个尚未真正完成的课题。

我们步入现代社会,从观念到建造方法到审美,毫无疑问都和营造法式诞生的时代相去甚远,只是今日中国使用的西方建筑理念、审美标准、建造方式是否是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营造方式?

一方面对中国建造传承的接续与演进是当代中国设计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积极掌握与熟练运用西方现代建造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7张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掩映于青山绿水中摄影 Laksanastudio

在当下的中国,对于一个设计任务有着建造效率、中标机会、经济效益、大众接受等多个维度的衡量指标,将上述两者结合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常常面临着二者的冲突,所以接续传承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摆在当今中国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在王澍和陆文宇几十年的建筑设计实践里,他们对地域建筑的推崇,以及试图在现代社会找到一种新的建筑语汇是一种甚深的情结,也因为这样的追求使得他们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并没有完全走西方建筑语言所铺就的道路。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8张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第一印象摄影 殷智贤

当初王澍能够获得普利兹克奖,也是因为他的建筑设计在诸位评委的评价体系中具有新地方性思维和审美的价值,这种语言和今日主流的现代建筑语言有诸多的不同,故被视为具有独特的启发性。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的设计,是他们希望做可持续建筑的又一场实验。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建筑师需要解决版本收藏、展览陈列、游客游览、活动举办等多种功能的满足,而占地150亩的空间规划、动线安排、建筑与庭院的关系处理、不同建筑体的造型和功能的选择与协调,直接关系到版本馆的美学形象和使用方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9张

在江南园林的意境中嵌入建筑师理解的当代特征

说到如何定义“可持续建筑”,他们的回答是:

一是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即它的文化传承、匠艺传承,它的生活方式传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二是自然与环境的可持续,即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它跟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和谐健康、可持续的,不会对环境构成伤害的;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三是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这个建筑要有益于社区建设,多样性保护,经济适用,并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是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如何将传统的建造匠艺和材料在现代的建筑中转换,让这些匠艺和材料能够活在当下,能够与现代的材料与技术体系、技术规范共存,从而有焕发新的生机的机会。

五是审美的可持续与创新性,如何能够用创新的审美激活传统,这个建筑要能抵御得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各种审美挑战。

我的访谈是从“意境”开始的。

02

东方意境的“深藏”

掩映曲折正斜三远

在文润阁的美学意境打造上,王澍和陆文宇使用了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园林的美学语言。

掩映

掩映的手法是为了营造幽深的意境,掩映会制造明暗变化的层次,也会阻挡视线的长驱直入,令人因为无法一眼望尽而生出探幽的兴趣。掩映之美能唤起人内心层层交叠的情感。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0张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美学示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1张

宋刘松年秋窗读书图(美学示意)

因为场地的特殊限制,没有办法使用传统建筑中轴线开门的方式来做规划,那么怎样让整个建筑群形散神不散,就是对设计的一种考验。

地形所限,门无法开在正中,于是王澍便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模式,将正门山势略向西移,这也正合宋画掩映之美的意趣。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2张

通过树木、曲折的动线构建掩映的意境

因为不在中轴线,所以无法营造过去宫廷建筑或王府建筑的气势,王澍也不刻意追求这种气势,他顺应地势,在门前借用了现场影壁式的小山,如同草船借箭,成了掩映意境的又一个起始。

当观众从东南门进入的时候,一块影壁阻挡了视线,若非绕行,无法得窥建筑实体,这样一迂回,便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美学的意境。所以将地形问题转为审美问题,需要想象,也需要手段。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3张

入门处类似影壁的小山作为版本馆入门处的主体,如同文章开篇,已经定下了版本馆的东方美学的调性

行走在文润阁的各个空间里,你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不被遮挡,可以一眼看到底的空间区域,每一个区域,甚至每一个角落都可能会存在遮挡物,这种掩映的手法和中国山水画以及园林设计中推崇的一种幽深境界的美学理念息息相关。

王澍用树木、墙体、折线等不同的手法制造出层层掩映的效果,以令整个版本馆有非常丰富的视觉层次和变化。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4张

层层掩映的手法契合中国山水画以及园林设计中幽深境界的美学理念

曲折

中国人认为曲则全,直白则丧失了想象的空间,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能够制造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才是好的设计。

版本馆里有不同的行走路径和方式,观众可以从任何一处转向他有兴趣探索的地方。之所以用“探索”这个词,是因为曲折的道路配以掩映的手法,使得人在其中行走,总有看不清、看不透的幽深处在眼前吸引人一探究竟,而不同的趣致会打动不同的人,使得不同个性和兴趣的人会有自己的着眼点,每个人都会跟随这些兴趣点走出自己的动线。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5张

看不清、看不透的幽深处在眼前,每个人都会跟随兴趣点走出自己的动线。

除了南北书房间的长桥,在版本馆里没有一条道路是笔直的,转折的节奏有一种韵律,但这种韵律并非古典诗词中婉约派的一唱三叹的悠长,也非豪放派的宏阔,这些道路的宽窄变化和转折的节奏在我的感觉中还是有很明确的现代感,只是它的视觉上沿袭了古韵。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6张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7张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便是曲折成全的探幽趣味

正斜

除了曲与直之间的关系,正与斜的关系也是王澍在设计中制造的一种张力。通常中国人在古典建筑中不会使用很多的斜线,或者是直线,比如中轴线概念符合儒家务求平正的主流价值观,或者是曲线,例如回廊、挑檐、庑顶等等,意在效法自然的生动,唯独忌讳偏斜,认为那不端方。

但王澍这次在版本馆里面使用了很多斜倾的柱子,这既有分散压力的考虑,也有制造新的视觉效果的尝试。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8张

斜柱不仅在三维空间的视觉上打破了方正感,在二维的水面倒影构图上也打破了均衡感

王澍能了解通常人们习惯于立柱是正的,因为这会让人有安全感,对斜柱的排斥是因为斜令人觉得不稳定不可靠,可是斜会带来正无法产生的变化,会打破四平八稳过于方正的感觉,让人突然有一种可以破除习惯性经验的这种效果。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19张

斜柱是对传统“端方正直”的挑战,既呼应场地原本的不规则的现状,并分散结构压力,塑造新的视觉体验

在王澍看来,所有的传承都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传承很难持续下去,使用很多斜柱,在这样一个场地不规则、建筑形态各个不同的建筑群里面,可以有效地组织不同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如果全部用直线,那么当两组建筑形态差异很大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割裂感就很难弥合,但斜线会突破各自形态所划定的场域,而让这之间的连接变得轻松自然。

这种对“斜”的应用在中国绘画里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构图和审美趣味。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0张

北宋赵佶腊梅山禽图(美学示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1张

北宋赵佶梅花绣眼图(美学示意)

花枝旁逸斜出、草木横生破局是令画面生动的表达手法,江南园林中也常常用一丛竹、一盆蘭来打破空间的呆板,制造活泼的生机。所以王澍用古代文人种竹子的方法在版本馆中“种”了若干支柱子。

这的确有些冒险,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有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入门口的幸运。

三远

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谈到山水画的三远境界,即平远、高远和深远,这一绘画的理论也成为后来中国美学中重要的理论,被引入了建筑与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价设计品位高下的重要标准。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2张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美学示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3张

北宋郭熙早春图(美学示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4张

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美学示意)

王澍在版本馆的设计中使用了这三远的手法,比如作为核心建筑的文润阁,王澍用高远的手法安置它,人们走到文润阁下,用仰视的角度来观看这个建筑;而文润阁本身的高度并不是非常高,为了制造高远的效果,就要在周围的布局上制造一种参考点,来成就文润阁的高远意境。

于是,王澍将这个区域的其他建筑压低,以衬托出文润阁的高耸,似乎其他建筑皆是平原,唯有文润阁异峰突起。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5张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6张

文润阁的高远之势是版本馆的点睛之处,自此版本馆南苑的层次感得以建立

而在有限的场地里要营造高远的同时,又不削弱其他建筑及区域的个性,王澍又通过曲廊来制造深远的效果,当观众在曲廊行走的时候,一个折线就会阻挡你看到临近空间的全景,于是便有了一种幽深感。

而主书房和南池互望,取的是平远的构图。于是在文润阁、主书房和南池这组建筑所在的区域里,高远、平远和深远,都有不同的呈现。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7张

南书房的平远之意境

03

现代美学的“直白”

对话解构

王澍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一直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材料之间、建筑和植物之间、流动的水和固化的建筑之间各种关系下的对话,因为时代变了,传统园林中处理上述关系的方式不全然适用于今天,在一个追求平等、谋求用沟通解决矛盾的现代社会,王澍希望尝试一种新的对话方式,例如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对话。

对话

在王澍看来,宋代的园林原本是公共性的,这个推论是从李公麟描绘的西园雅集的场景中得出的,画面中所呈现的不同小群体的区隔与贯通既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也有随时连接的公共性,其间的转折流畅无碍。但是明清的园林因为很强调个人性与私密性,就使得这种对话变成是家人之间,甚至是自我的喁喁低语,缺少了宋代园林的那种开放性。

而今天的现代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可以在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人展开更多元对话的机会,尤其是像版本馆这样的公共空间,王澍是希望通过他的设计创造更多的对话机会,而不是因为建筑制造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8张

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美学示意)

对话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在陌生人社会里调适人际关系的手段,所以过多的封闭和隔绝会使人生出不安全感,也因此会带来猜疑和误解。所以在实现中国美学中掩映之美的同时,王澍也希望使空间具备相当程度的开放性。

整个版本馆的北部区域是用于收藏各种典籍版本的所在,出于安全考虑不对外开放,所以一般的观众无法抵达此处,而王澍和陆文宇的设计令观众虽然无法下沉到收藏区域,却可以在二楼仍然有机会俯瞰这一处,从心理上观众仍然不会有空间割裂的感觉,也不会有被排斥之外的疏离感。

馆中的动线设计从一开始就为普通观众预留了足够多的行走区域,从开馆以来,即使因为疫情限流,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也已经接待了42万人次的观众,而这么多人的到来并没有影响馆中收藏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29张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会不定期举办若干对公众开放的展览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0张

池中区域普通观众不能抵达,但仍可以从环绕池水周边的二楼俯瞰景观,这种开放性和亲民性是版本馆的设计贯彻始终的原则

这种观感是王澍和陆文宇希望版本馆留给来访者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公共建筑该有的特质,除了确保收藏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外,展览区域尽可能做大从而使更多的公众能够进入,设计一个开放的,面向公众、面向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他们想要建构的场所的公共性与其私密性之间的良善关系。

解构

中国人认为北庭南苑是一个标准的建筑组合,其背后便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宇宙观。

在主书房区域,王澍将南书房设计成水榭式的建筑,静水环绕的柔媚温婉与北书房的肃穆庄严之间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与映照。在主书房和南书房之间的空地,王澍做了一个全然开放的安排,一条长达百米的笔直的桥贯穿两组建筑之间,看起来这条直线很强势,而且这条线上并没有使用任何掩映的手法,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甚至带有某种犀利意味的设计,没有婉转的叙述,没有隐晦的暗示。

于是长桥以北体现的是版本馆的庄严与权威,长桥以南营造的是亲和与温润的气场,而这一条贯穿两者间的长桥则是对传统中国建筑布局的一种解构。行走其上的体验和行走于馆中曲廊的经验形成强烈的对比,两种经验在这一个区域里交错、碰撞、切换。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1张

南北书房间的长桥

这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设计。

传统中国宫廷建筑和许多寺观等公共建筑造型,可以说是基于绝地天通后对仙界的想象所创造的格式,这成了中国过去几千年建筑造型的基础格式,它的符号感非常强,美轮美奂,成为易识别的中国建筑经典。

而在今天,中国现代建筑是否要继续这种天上宫阙格式?还是要发展出现代中国建筑的新的格式,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2张

一种新的格式能否被当今接受是一种审美习惯和使用经验的破局或延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新的体验和旧的体验不断碰撞、对话、融合、扬弃的过程。

04

从概念到实操的转换

叠涩青瓷堆石

谈美学可能是一般的观赏者非常容易注意到的一个层面,而施工层面则是设计师要去实打实考量的。

叠涩

在占地不大的空间里,同时组织好三远的意境,王澍动用了若干手段,除了之前制造掩映的手段,通过曲廊的折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行走路径来创造变化,在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上,夫妇俩贡献了很多解决方案,以拓展关于公共建筑的材料使用经验,令传统工艺可以进入现代建造体系。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3张

摄影 陆文宇

叠涩工艺是比斗拱工艺更早出现的一种中国木作工艺,此次版本馆使用这一工艺应用于多处屋顶,是将现代工业建筑和传统建筑工艺结合的一种尝试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4张

将素混凝土做出平板、竹条等不同肌理

陆文宇谈到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尝试,“有些工艺有些材质如果一直没人用,可能以后就没人会使用了,那我们可能就‘失去’这种技术或材料了。”比如他们这一次使用的材料,有混凝土,也有夯土、木构和青瓷等,即使是混凝土,也做出了木条、竹条等和平板不同的肌理,这些不同肌理的混凝土立面在同一空间甚至同一面墙上并存,制造了层次丰富的视觉变化。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5张

改变墙砖的垒砌方式制造立面的变化节奏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6张

将不同肌理的素混凝土和青瓷组合在同一面墙上,光滑与粗粝、莹润与暗哑等富有对比的不同质感要能达到相互协调是非常不容易的,把握不好就会生硬

青瓷

此次版本馆中最为特别的材质是龙泉青瓷,这种材质被用于全馆的屏扇门,数量多,体量高大,在阳光下闪着莹润的光,和周围素混凝土形成一种明暗反差。文润阁的“润”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温润如玉,是说此人有“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的君子之德。

而在中国文化里,玉常常是君子身上最重要的配饰,质感近接近玉石的青瓷,既有视觉上的东方美,也指代了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君子。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7张

文润阁的“润”在中国文化里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温润如玉,而青瓷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介质,在建筑中传达此意

此次青瓷的使用,在意涵上是对文润阁“润”字的扣题,在意境上,是打造属于精神性的空间质感,在感官上,则是在现代混凝土材质之外提供一种新的公共建筑的触摸经验,毕竟将如此大体量的青瓷应用于公共建筑的立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此次青瓷被应用于版本馆不同的区域,在清淡的水泥材质环绕中格外跳脱,这其实是对工业审美和中国古典审美的双重挑战。

青瓷的烧制一度成为很大的挑战。一是色彩怎样来把控,全部烧成同一个色彩,几乎不可能,窑变本身会带来色差,况且大面积地使用青瓷,如果都是几乎一致的色彩,必然单调。

而在陆文宇的努力下,这些青瓷的墙体不仅如古代门窗一般可以开合,还在深深浅浅的色差变化下形成一种丰富的肌理,既莹润如玉,又色彩斑斓,这一材质从烧制到安装,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操作程序,以使工人将这一片片青瓷上墙的建造过程十分流畅,拼装的效果也达到了设计初衷。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8张

此次青瓷被应用于版本馆不同的区域,在清淡的水泥材质环绕中格外跳脱,这其实是对工业审美和中国古典审美的双重挑战

“最难的是让大家相信这是可能的。我们设计的青瓷从尺寸到使用方法在过去的历史上都未曾有过,从烧制到安装方式也都是全新的,而且我们还设计增加了由电脑控制的开启与闭合的要求,其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中,配合深化设计与施工的单位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用各种努力希望我们取消青瓷的设计。好在有甲方的支持,有龙泉市很多烧制青瓷的大师的支持,并在我们通过各种试验并做出1:1的模型后,才最终得以真正实现。”陆文宇如是说。

堆石

王澍说版本馆中的堆石做成现在的样子,一方面是因为预算紧张,买不起体量大的太湖石,另一方面,即使有钱也不好找,既然如此,他和陆文宇就一处一处指挥工人堆叠,用一堆破石头居然堆出了些许宋画的意思。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39张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0张

堆砌石头的方式借鉴了江南园林中的堆石造园法

除了建造,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维护成本。

比如整个版本馆使用了大量的素混凝土,通常这个材质会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尤其在江南这种气候下,因为雨水的原因会形成很多道水痕,使建筑的立面变得污浊难看。于是王澍在所有的建筑的檐口都加了一条金属滴水线,不使雨水顺立面流下。

“以前觉得要极简,立面必须干净,不能有多余的线或其他的东西,但后来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去解决,这个时候所谓的好看就要服从实际使用的需要。”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1张

例如在陆文宇主持的青瓷屏扇的设计中,所有的青瓷之间的衔接都是用扣合的方式连接,如果未来要修补,也可以局部拆下更换,这些都是降低维护成本的一种建造技术的改进。

05

中国营造法式的现代化探索

创意理性真实精准

营造法式不是一个浪漫的概念,它需要进入施工体系,使工匠可以按照一套标准清晰的可操作工作模式完成建造任务,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精准的生产行为。

中国目前的建造标准对很多中国传统技术和工艺是不支持的,没有评估标准就无法完成工程验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些建筑师也很有创意,但他的创意可能在施工阶段就被否了,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来确认它的安全性、可行性等。所以创新不是一个灵感,还包括让灵感落地的执行力,在这一点上,负责和施工方沟通的陆文宇感慨说,那段时间的生活就是“每天开会每天打架每天审批每天实验”。

这就是创意分娩绕不过去的历程。

我问他们一路走到今天,对于中国营造法式的现代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们回答:“自然与真实的建造。建筑师不仅是控制布局、空间、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控制材料与建造体系,这是中国匠艺传统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建筑的核心。”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2张

我采访的当天下午,在北区的水阁里,陆文宇策划了一场雅集,有一个节目是尺八演奏,当青瓷屏扇门一一打开,尺八演奏者从门中跨出来,与会者坐在中亭中观看对面尺八的演奏,隔水而望。这种距离既有一种同在一个空间的亲近感,也因为隔水而有一定的距离感,这也是中国美学所推崇的境界:不近也不远,否则近则不逊,远则怨。

王澍平素喜欢研究书法,从书法中他借鉴的法则被应用到他的设计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3张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摄影 王群力

王澍,建筑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业余建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陆文宇,建筑师/业余建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他们于1997年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并于200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创办建筑系。他们一起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实践,这体现在他们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如:杭州国家版本馆、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杭州南宋御街保护与改造、富阳文村保护与改造、临安博物馆等。2021年,他们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入选《纽约时报》全球“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之一。

本文作者

殷智贤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4张

殷智贤,生活方式研究者、资深媒体人。历任《时尚先生》《时尚家居》《时尚家居 置业》主编。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建筑、家居设计、生活美学等领域多年,著有《设计的修养》、《混搭中产家》、《我们如何居住》、《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等多部作品。

关于

中国国家版本馆

王澍&陆文宇:书写营造法式的现代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第45张

图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保藏、展示国家版本资源的场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

中国国家版本馆各场馆分布于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各场馆均依山而建,采用“一总三分”馆藏体系,复制备份版本资源,实现永久保存的效果。中国国家版本馆各场馆均设置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截至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的版本保藏范围共有十类,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类出版物版本,并保存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

特别鸣谢

采访及撰写/殷智贤

微信公众号/

智贤和语zhixianheyu

北青·家居beiqinghome

图片及摄影/殷智贤(除署名外)

相关资料/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编辑/晓笠

监制:EniliaRoy

创意鸣谢:XuanangTian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